EMBA 演講-從吳寶春談起之創業
商管專業學院
微涼的四月天,料峭的春風,吹推著我們在深耕講堂前停下了腳步。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的我們走進了 EMBA 雲集的講堂。今天的主題是「從吳寶春談起之創業」,由陳恆逸博士主講。熱烈的掌聲在主講人介紹完畢後響起,大家都引頸期盼著接下來的演講。「大家放輕鬆,今天的演講其實很鬆散,大家把腦袋弄鬆一點,這樣才能夠跳脫出這個既定框架的大小圈圈。」主講人巧妙地利用輕鬆的語調,讓大家原本緊張的情緒稍微緩和下來,接著馬上進入正題:「今天的主題雖然是從吳寶春談起,但其實整個重點並不是在吳寶春身上,而且我想講的也和他這個真實存在的人無關。所以如果大家今天來是想聽我講吳寶春為何能成功?大家可能要失望了,吳寶春只是個引子,藉由這個引子,我想帶出的是現今社會的一種現象。」全場哈哈大笑。
「今天我所要談的題目是『Entrepreneurship』創業」。今天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是在各大企業、醫院、銀行上班的?全場有 90% 的人帶著狐疑的表情舉起了手,主講者接著又問:「那麼在座的 EMBA 學生中,有多少人想在畢業後自行出來創業的呢?」舉手的人數頓時銳減為 3~4 人,主講人稍微整理了下思緒,開始進入了今日的主題。
整場演講大致上可以歸納出 3 個大方向。
(一) 吳寶春到底需不需要去台大的 EMBA?
吳寶春申請就讀 EMBA 一事在最近掀起了一陣很大的波瀾,先不論這是一種另類的行銷知名度的手法,抑是一種社會的刻板觀念,「其實 EMBA,讓我們不禁要思考,究竟創業有成的人是需要靠 EMBA 來獲得企業管理的能力?還是靠 EMBA 的名義,拓展本身的企業版圖?而如同吳寶春先生這般,事業版圖已闖出一片天且蒸蒸日上的成功創業家來說,其社會地位仍否需要憑藉這個學位加持?都是待討論的。」
(二) EMBA 的學生究竟適不適合自己「出來」創業
許多的上班族經歷了上班的朝九晚五,錢少、事多、離家遠,綁手、綁腳、不舒服之後,都會有想要創業的衝動,為了一個字自由( Freedom );但現實市場總是非常殘酷,我們當員工時總想著薪水怎麼沒有調漲?上班時數怎麼這麼多?但角色轉換為老闆時,就需要為下個月的員工薪水煩惱,甚至要擔心業績是否能打平支出。根據統計:一間店最多能撐三個月,當撐過三個月後就有 90% 的機率撐過六個月,當撐過十二個月後,就有 90% 的機率能撐過 3 年,但在這段工作的期間,也不一定比一般上班族來的短。
另外就是近年來文化的急速變化,吃喝玩樂 ( 服務業 ) 已然有取代以前的中小企業而成為顯學的趨勢。服務業所需的入門門檻相較其他行業又不是特別的高,取得 EMBA 文憑後會不會顯得太大材小用了?最重要的是,學生們雖在學校從各個老師的腦袋裡吸收各種專業精華的技能,但當真正出社會需要用到時,卻不一定能夠完全記住,有時甚至是處於完全忘記,像張白紙的狀態;就算精通了某種技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斷更迭的龐大資訊,總是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現今社會需要的,有時並不一定是創新,而是將龐大的資訊歸納整理、擷取重點與精確搜尋。
此時有位教授提出了問題:「為何學校教育無法有效的教育出具有創業家精神的學生?」
主講者提出這問題出在學校的教育,由於老師專業知識非常熟稔,講課頭頭是道,但卻都缺乏一種能力叫「統整」,會技能但無法將其整合。而這種體制中的學生被訓練的老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另外,又因亞洲人的性格較不會提出相反的意見,這種畏首畏尾的心態讓人喪失了創新的思考,也使人無法面對高難度的挑戰,進而故步自封在自己認為的舒適圈內 ,也就是沒有挑戰就沒有企業家精神 ( no challenge no entrepreneurship );然而,在挑戰時亦必須同時放大自己的視野。
(三)現今創業的方向
主講者在演說中提到:雖然目前現實面不適合赤手空拳勇闖創業之路,但目前有許多在公司內部創業成功的例子,以 W Hotel 來說,就是一個鎖定特殊族群如藝人、夜店咖等經營,而一砲而紅的成功案例;但其實 W Hotel 也是一個在龐大飯店集團下的小集團。在舊的東西中加入一點點新穎的元素,或是在吃的饗宴中加入一點視覺的藝術,領域知識 ( Domain Knowledge ) 很好的話,內部創業可說是個較簡單,且少負擔方法。
今天的演講讓出席者有相當程度的省思,主講者最後提到:「我今天來的目的不是要鼓勵大家創業;相反的,反而是勸大家不要創業。」我們是否想過,在現今科技浪潮如此猛烈之下,能永久馳騁在創新的巔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創業這條路可能就不是很適合不斷被學校教育框架束縛住的普羅大眾;但對有心人士來說,內部創業替我們留下了一道無限遐想的空間。
▲(左起)陳恆逸博士夫婦、盧瑞芬院長、 | ▲演講現場一隅 |
李怡禛老師,張禾坤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