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保健支出的成長趨勢 醫管系 文羽苹 助理教授 全球經濟自 1997 年以來,歷經多次衰退與風暴;而 2008 年雷曼兄弟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更揭開「百年一見的信用海嘯」的序幕。時至今日,主權債信的問題仍然威脅著全球經濟,台灣的經濟也未能倖免。2009 年名目 GDP ( 國內生產毛額 ) 的成長率為 -1.81%,雖然 2010、2011年大幅反彈為 10.47%、4.04%,預期 2010 年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新高 4512 億;而已經實施 15 年的全民健保,也在連年入不敷出的狀況下調整保費。 健保調漲保費的爭議始終不斷,贊成的一方往往基於維護健保的永續經營;反對的一方多著眼於醫療浪費、地方欠費等問題尚未解決,不該先行調漲保費,並且對於以薪資或綜合所得課稅多所爭議。行政院於 2010 年 4 月 1 日將費率由原來 4.55% 調為 5.17%。根據 2012 年 4 月 3 日的新聞稿,衛生署將於今年 6 月底前完成二代健保相關法規修訂,規劃加強宣導,自明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費率之調整由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依照「收支連動、財務平衡」原則審議,經衛生署轉報行政院核定。目前依健保局之各種分析:如於 2013 年 1 月開始實施二代健保,並採 4.91% 之費率,希望在 2016 年以前維持健保之財務平衡。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徵收的對象包括:對高額獎金 ( 大於四個月的投保金額 )、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與兼職所得等 6 項,衛生署擬對新台幣 2,000 元以上的徵收對象,收取 2% 的補充保費;但股票、股利等資本利得,例如「股票股利」是否納入補充保費,股票除權、除息該如何扣繳?補充保費的扣費下限新台幣 2,000 元,是否應提高到 5,000 元?目前尚未有共識。 醫療保健支出急遽上升,是多數國家共同的經驗,在經濟景氣不確定,以及政府赤字不斷擴大之下,全民健保的財務面臨更大的考驗。最近油、電漲價,全球貨幣寬鬆,通貨膨脹的壓力隨之而來;而這些變化,不啻更為全民健保投下更多不確定因素。此時來檢視醫療價格在醫療保健支出成長上所扮演的角色,檢視醫療質量的變化,並且比較醫療保健支出上漲對不同所得家戶醫療安全的影響,實有其必要性。 臺灣的醫療保健支出占 GDP 比例,在 1980 年代僅 3.3%;現在則已提升至 6.4%,金額達 7080 億元;其中大約 60% 用在全民健保,其餘為政府部門之一般行政、公共衛生、醫療機構的經常與資本門支出。如果我們利用各項政府公開統計,包括人口、國內生產毛額、醫療保健物價、醫療保健支出等總體數據,把名目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拆解為醫療保健物價、人口數量與人口老化等因素之乘積,再把殘值視為醫療保健質量成長率,以每五年為一階段,計算 1980 年到 2009 年各項因素的年增率,可以發現:全民健保開辦以後,名目醫療保健支出的年成長率一路下滑;2001 年以後,則維持在 3% 至 5% 之間;名目 GDP 年成長率則高低起伏較大,而人口成長相當穩定,年成長率一直低於 0.6%。醫療保健物價指數則稍有變化,年成長率最高曾達 4%。分析結果顯示: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名目醫療保健支出的成長,主要來自醫療保健物價指數的增加,扣除物價指數以及人口成長之後,醫療保健質量的平均年增率為 0.98% 和 1.26%,遠低於全民健保實施前五年的 11.21%。 過去人口老化對名目醫療保健支出的影響不算太大,1980 年 65 歲以上人口僅占總人口的 4.21%;2000 年的比例是 8.54%;到 2009 年更增加為 10.63%。但是,經年齡別醫療費用標準化後,2005 年至 2009 年之間人口老化對名目醫療保健費用的貢獻為每年 1.71% 的成長率;雖然高於任何之前的年代,但仍低於醫療保健物價的成長。在 2000~2009 期間,名目醫療保健支出的最主要原因,是醫療保健物價的上漲,扣除物價和人口老化的影響,整體醫療保健質量甚至已經呈現負成長。 另一方面,臺灣的貧富差距開始急遽惡化,最富 20% 家戶與最窮 20% 家戶的可支配所得比值,由 5.55 倍增加為 6.34 倍。對全民健保制度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考驗其能否繼續發揮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保護中低收入戶者免於淪為醫療窮人。但遺憾的是,從 2000 年到 2009 年,全國平均每戶醫療給付只增加 12,602 元,全民健保之保障雖然依舊對弱勢族群較為有利,但對醫療支出整體的保障功能卻在減弱。 雖然過去人口老化對臺灣醫療保健支出的成長影響有限,但是隨著生育率的急遽下降,65 歲以上人口比例,推計於 2025 年倍增超過 20%,將考驗全民健保能否像現在一樣提供醫療安全保障。同時,臺灣的醫療保健質量成長已經出現停滯現象,代表醫療體系可能有醫療品質下降,醫療科技的創新與採用之減緩,防衛醫療降低等可能的問題。邁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的醫療保健支出年增率大幅下降,扣除醫療物價及人口老化的貢獻後,已出現前所未有的負成長,從時序上看或許與全面實施總額支付制度有關。二十一世紀台灣醫師人力的平均年增率高達 2.9%,總病床數為 2.4%,都比實質醫療保健支出的 2.02% 高,因此臺灣醫療市場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醫療本身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及資訊不對等特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醫療費用的控制是否會以犧牲醫療品質為代價,特別值得重視。 全民健保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貧富的醫療安全差距相對擴大,2000 年來窮人家戶可支配所得沒有增加,最窮 20% 家戶的可支配所得甚至負成長,而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卻一再提高,醫療院所的自費項目或差額負擔亦不斷增加,在這樣雙重上漲的壓力下,窮人的醫療利用自然受到影響。未來政府應該更加努力,推動所得分配與健保改革,以防止貧富的醫療安全差距擴大,達成促進健康的最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