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座紀實: 臺灣第一次的媒體環境教育和1979年PCB中毒事件的重要性 通識中心 1979 年臺灣中部發生食用油多氯聯苯 PCB (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 中毒事件,是台灣環境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對台灣人民的環境教育具有哪些啟發與影響?無冕王傳播媒體又是如何肩負啟迪民智的任務? 本校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下,設置辦理長庚大學文化講座,於 3 月 8 日晚間 7 時舉辦第 27 場次講座,邀請交通大學曾華璧特聘教授蒞校主講:臺灣第一次的媒體環境教育和 1979 年 PCB 中毒事件的重要性。此講座由通識中心李仁盛主任〈研究領域為有機化學〉擔任主持人,陳君侃副校長及多位師長亦到場聆聽,共同關心台灣 1979 年 PCB 中毒事件對臺灣的媒體教育的重要性。 曾華璧教授現為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費正清中心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訪問人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 UCL ) 地理系訪問研究員等,並曾任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為全球環境主義、臺灣環境史、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科技與社會、十八世紀英國自然學家 Gilbert White 的生活世界與認同等。曾獲 98 年度教育部第三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另曾在交通大學開授「文化與歷史思維」被學生譽為「大學畢業前必修的通識課」,並著有《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等專書。 曾教授首先從歷史研究的新範疇「環境史」談起,從生態學詮釋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地球」做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古今中外人類環境的變遷歷程。其次切入本次主要討論議題,臺灣環境史的轉捩點─ 1979 年,台灣中部食物油滲入多氯聯苯中毒事件始末,以及後續《中國時報》策劃「生態環境專輯」的重要內容及其影響。 為因應當時 PCB 中毒事件,宣導環保觀念,闡述環境危機的嚴重性,宣揚環境正義物種平等觀念,進而教育社會大眾個人的實踐之道,《中國時報》進行長達一年時間的報導,由台大黃光國教授策劃,規劃推出十道環境教育系列專題,傳遞重視環境知識及觀念宣導,揭櫫台灣環境的現況,以圖文並茂方式,啟迪民智。此報導不但是臺灣最早刊載環境教育的媒體,也是了解戰後臺灣「環境與社會」關係的重要切面。 曾教授認為 1979 年台灣 PCB 中毒事件的意義,在於宣告風險社會的來臨,因為技術或其他作為的緣故,都可能導致各種對身體的傷害。這種傷害的特性在於細小不覺、屬於長時期效應、且傷害重,最終將產生「果報曲線」,即大自然的反撲,全球也都進入「風險共享」的時代。本次議題更可延伸至「環境主義」課題,探究包括人類面對環境危機,對解決危機問題之道的各種理論主張,以及工業革命之後進步歷史觀的反思,訴求和諧共生與跨世代環境正義等等,但因時間有限,無法一一細述,曾教授也羅列許多參考資料及文獻,提供同學自行參閱。 曾教授演講內容豐富,理論深入淺出,娓娓道出環境教育對人民的重要性。在現今談「輻射」色變的時刻,如何與我們的環境和平共存,更加值得我們反省與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