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之中醫防治法

▲紫薰膏
▲紫薰膏
無標題文件
 

褥瘡之中醫防治法

中醫系 李克成講師

  去年年初,我的伯父因病住進內科加護病房,由於感染的關係,必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抗生素把感染控制住了,但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嚴重腹瀉,雖然加護病房的小姐非常細心照料,但由於腹瀉的情況嚴重,出現屁股部分皮膚發紅的現象,而這便是褥瘡的早期表現。我前往探望時,便 開立本院的中藥製劑「紫薰膏」處方給伯父局部擦敷,很快的皮膚發紅的現象就消退了。為了預防褥瘡的再發,我請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繼續使用該藥膏,也正如預期,紅皮膚的現象並未再出現,這對護理同仁和患者而言都是好的反應。雖然這只是個個案,但卻提供不少的訊息。首先是該藥膏能夠緩解褥瘡的早期症狀,其次是它能持續預防褥瘡的發生。一方面減少了患者受感染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減輕了醫療工作同仁的心理負擔。

  其實本病常見於各大醫學中心,尤其是工作量最為繁重的加護病房。另外,安養中心或護理之家之類的醫療機構,亦常見本病,而且經久難癒,對病人、家屬及醫療照護者而言,都是難言之苦。經臨床的驗證,中醫對本病的治療確有其相對的優勢。因此,擬借此版面略加探討。

  褥瘡,在中醫典籍中又稱為「席瘡」。是指長期臥床患者,由於身體局部重壓與摩擦而引起皮膚潰爛甚至壞死。常見於半身不遂、下肢癱瘓、久臥病床及長時間昏迷的患者。好發於骶尾部、髖部、足跟部、脊背部等易受壓和摩擦的部位。輕者經治療及細心照護即可痊癒,重者潰爛,滲流組織液,經久不癒,可能引發敗血症致死。

  目前西醫對本病有很清楚的臨床分級,簡述如下:

  第一期(stage Ⅰ):

皮膚完整未破損,以指按壓後,移開時仍見紅色的斑印,為皮膚潰瘍的先兆。

  第二期(stage Ⅱ):

部分皮膚損傷,包括表皮全層或部份真皮損傷。此種潰瘍是表層的皮膚擦傷、掉皮、有水泡或淺凹出現。

  第三期(stage Ⅲ):

皮膚全層損傷,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的損傷或壞死,往下延伸至筋膜層但未至肌肉層;出現深凹坑,偶有瘻管至附近的組織。

  第四期(stage Ⅳ):

廣泛性的完全皮膚破壞,包括皮下組織的壞死,或深至肌肉、骨頭及鄰近支持性結構組織的破壞。

  本病發生的原因及機轉,從西醫角度看,多著重於軀體重量對著褥點的壓迫與摩擦、擠壓而致受壓部位循環不暢,造成局部肌膚失養而壞死、肉腐,進而形成瘡瘍。中醫的觀點則除局部之氣滯血瘀外,還著重於個體的整體狀態,對於久臥傷氣,氣虛而血行不暢,或久病出現氣血虧虛等均列為內治法的輔助重點。因此,在辨證方面除了注意受壓部位皮膚是否出現暗紅,或色漸趨暗紫,甚至變成黑色壞死皮膚外,還要注意疼痛或不痛、壞死皮膚與周圍形成的界限大小,及周圍腫勢是否平塌散漫,患部是否出現液化潰爛、滋水、腐爛,形成潰瘍面等,還要進一步評估患者全身的氣血及臟腑功能等加以辨證。

  褥瘡的治療則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臨床上固然是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就需積極防止其惡化。個人的臨床經驗,褥瘡的中醫療法可分內治法及外治法二個方面,而且是以外治法為主,內治法為輔。就預防而言,若評估患者若有較高得褥瘡機會的話,除加強護理外,可用「紫薰膏」外敷,能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就治療而言,在外治法方面,可依西醫的臨床分期,一、二期用「紫薰膏」,三、四期則以「金創膏」為宜;如患部組織液滲出較明顯或壞死組織較多者,宜配合「腐盡生肌散」,先均勻撒佈於瘡面後再敷以上述膏藥,則能短縮療程。內治法方面,依辨證論治方式即可,證屬「氣滯血瘀」者,宜理氣活血,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若為「蘊毒腐潰」,自當利濕托毒,於此當分濕重或蘊毒明顯,分別以透膿散或萆薢滲濕湯為主方,並相配合加減;「氣血兩虛」證是本病較常見的證型,因褥瘡患者多久臥病床,或年老體衰或因過用寒涼藥物脾陽受損而間接損及氣血,此時自當氣血雙補,兼以托毒,方選托裡消毒散加減,並加重補氣養血之品,若見氣虛血瘀證者,補陽還五湯加減亦佳,內治法針對第三、四期的褥瘡患者而言,可以大大提高外治法的療效,並縮短療程。

  「紫薰膏」、「金創膏」使用時宜較瘡面稍大,並與瘡面均勻接觸。前者色紅或紫,常造成使用者誤為出血;「金創膏」則因有「祛腐」作用,常於初使用時見瘡面膿液量增,均宜先告知,以免造成誤會而不敢續用, 實非病人之福,亦非醫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