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作與論證間探究知識:通識核心課程「社會心理學」教學經驗分享

胡正申老師講解「社會心理學」的議題與課程規劃
胡正申老師講解「社會心理學」的議題與課程規劃
現場一隅
現場一隅
教師提問
教師提問
回應及交流
回應及交流

在實作與論證間探究知識:通識核心課程「社會心理學」教學經驗分享

通識中心

    本校通識中心於1061018日中午舉辦「人文社會教師教學與研究成長工作坊」系列演講,邀請中心社會學科胡正申老師擔任主講,講題為「在實作與論證間探究知識:通識核心課程『社會心理學』教學經驗分享」,與本校教師分享核心課程的教學規劃及實踐歷程。

    「社會心理學」為通識中心自102學年度起所推動的「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 之一,隸屬於社會學門。核心課程以「讓長庚看見世界,讓世界看見長庚」為理想目標,在全球社會與知識體系中,致力培育學生理解時代趨勢,具備多重廣博的知識、社會關懷、重視群體合作和倫理等基本素養。並採取「2+ 1」的課程設計,讓教師、學生與教學助理共同發揮角色特質,達成通識教育的理想目標。「社會心理學」主要探索「人在社會情境」(Person in Situation)中,受到社會結構影響後的思維歷程與行為模式。因此,課程教學設計重點於引導學生瞭解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特定社會情境對個人心理與外在行為影響因素之探究。教學助理於學期末整理各單元的學習情形,並以影片方式呈現回顧內容。

 本次演講,胡正申老師以「教」、「學」、「評」、「用」四個範疇,介紹「社會心理學」課程的理念。「教」屬於知識體系的理解面,涵蓋社會知覺、社會關係及社會影響的議題。並探索「內隱(心理自我知覺、社會知覺、偏見、歧視、刻板印象)與「外顯」行為(態度、從眾、攻擊、利他、人際、團體、集體行為)兩大構面,結合單元主題規劃相關文獻,提供學生閱讀及增加思辨、論述之能力。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突破以往傳統講述及考試引導教學的評估方式,採取「實作經驗-主題思辨-知識論證」三階段循環教學與合作學習模式,啟發學生應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能力。「學」則著重於建構有效的學習途徑及思辨的啟發。透過「體驗導向式學習」,從實作練習、角色扮演、小組互動、情境模擬演練及案例討論等方式,導引學生體驗成員互動的正負效果。每學期規劃十次思辯的主題,例如人格的形成是來自於天生或社會的影響等等,促成知識與經驗交互驗證,達成課程規劃指標。演講過程中,並播放學生分組製作的「旁觀者效應」影片,與在座教師分享。

 而「評」是從評分規畫與標準,提升學習的成效及成就。除了簡介評分方式,亦安排修課學生「學習自我評價」。透過「有意思」、「投入」、「喜好」及「有用」程度調查的統計圖表中,便可發現學習成效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同時,學生也能評價授課教師,使兩方皆能獲得回饋。「用」的部分,即以「學用並濟」為目標,培養學生將所學實踐於日常生活的概念轉移能力、學術寫作、多元視角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再者,授課教師也可以串聯以上三個範疇,促成自我省思和即時修正的能力。最後,胡老師以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 的名言「教育不是為了生活做準備;而生活就是教育」,作為本次演講的結語。會後,參加教師亦踴躍發表感想及回饋寶貴意見。

20171018 人文社會教師教學及研究成長工作坊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Hi8wYpX_Q&t=46s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GnP7c4DK8&t=30s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t17J1Da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