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科中心前瞻光電組之 LED 在生醫上的應用研究

綠科中心前瞻光電組之 LED 在生醫上的應用研究

綠色科技研究中心 張連璧教授

多年以來,綠色科技研究中心前瞻光電團隊致力於 LED 相關研究,利用工學院 MOCVD 機台調控銦摻雜濃度,在藍寶石晶片上依序製作量子阱/量子點結構,形成雙色無螢光白光 LED 多層量子阱,再利用覆晶 (Flip-Chip) 方式進行封裝,解決藍光被低能階量子點層吸收的問題,提升無螢光粉LED發光效率。也完成垂直堆疊 RGB LED 模組混光結構,利用透明玻璃基板取代一般 PCB 底座,並利用三維垂直堆疊結構,製作出可發出各種顏色之 RGB LED,相關文獻發表於國際期刊中。在物理機制探討方面,與林瑞明教授合力研究,進行雙異質 LED 結構磊晶生長來探討 LED Droop 現象,發現單純之 electron overflow 機制並無法全然解釋該現象。研究成果被 Semiconductor Today 專文報導,2015 年更被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赤崎勇教授在其探討 LED Droop 機制中被引用,且有相同之看法。因此該研究團隊成員 (同為 2014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天野浩教授,在 2018 10 月訪台之際,下飛機後特別蒞臨長庚大學綠色科技研究中心舉行座談會,並指出在 LED 產業逐漸成熟之際,未來研究方向勢必需要改變,考慮本校特性,對綠色科技研究中心進行 UVC LED 在醫學上之合作研究充滿興趣。

近來與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黃祥富教授進行合作研究計畫,希望藉由純光學早期診斷,可以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我們先使用診斷率不高但是無侵入性的 VELscope 篩檢設備,依據照射口腔後產生的不同螢光響應,將影像經過統計演算法分析,區分正常惡性前和惡性病變。我們另開發了一種新式的拉曼光譜法來強化判別的準確性。首先我們使用 VELscope 收集口腔癌患者的病變數據,VELscope 採用藍光 LED 為激發光源,可發射波長為 400–460 nm 之光線穿透上皮層和基底層,與基質層反應激發螢光。可疑病患繼續切片,然後以綠光雷射二極體為光源,掃描 523-1750nm 波長範圍的拉曼散射光。通過定量和統計方法分析,確定是否為口腔癌病變。

第一年度的 VELscope 實驗中我們採用了線性判別分析 (LDA) 和二次判別性分析 (QDA) 分類法。使用 LDA 線性判別分析,在舌頭和口腔黏膜準確率分別提高了 2% 14%,而使用 QDA 二次判別則分別增加了 16% 25%

計畫的後半年我們嘗試將資料庫擴大,並改良拉曼量測,使切片在氮化鎵基板之上進行測試,與先前實驗結果比較,發現其準確率大幅提升,甚至達到 90% 以上。

VELscope Results

Raman Results

Combine study

PC-LDA

PC-QDA

PC-LDA

PC-QDA

PC-LDA

PC-QDA

Accuracy

88.3

88.3

86.6

88.3

96.7

95

Sensitivity

76.66

83.33

93.3

96.6

100

96.6

Specificity

100

93.33

80

80

93.3

93.3

使用VELscope 與拉曼系統鑑別率分析報告 (30位患者)

上表中可以觀察到綜合兩種不同的光學技術 (自發螢光成像和拉曼光譜分析) 可有效鑑別正常樣品與腫瘤樣品。 我們使用了 PC-LDA PC-QDA 兩種分類統計模型,研究結果顯示 PC-LDA 有更好的效果,且呈現最高的靈敏度 (100) 和特異性 (93.3)

雖然目前與長庚醫院的合作研究仍在起步的階段,但由以上的結果可以預見,未來結合光電與醫學著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