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為培養新一代地球設計師而教—課程美學與素養導向之教學實踐


  為培養新一代地球設計師而教
課程美學與素養導向之教學實踐

工設系 林美玲兼任講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邱文科教授以具有延展性的東方「易/設計思考」做為永續創新議題,邀約國內工業設計開創者梁又照教授,也是本系客座教授,進行一系列的專題研討。邱教授與梁教授於 2020 5 月創立 Line 群組,共同推動「易設計」,廣邀國內設計科系/管理學系/教育哲學系等學者專家共襄盛舉。每日一起聞思修證,一起積極入世學習,以五感聞、以正念思、以逆境修、以知行合一為證,持續辯證、體證,找尋生命存在與成長的力量,自利利他。後與社群成員發展共識後,將此社群更名為「易永設計」,進一步擴展為生命樹、曼陀羅、全人教育的「易永教育」系統圖像。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經由以上一連串教師社群對話、國家級教育創新研究實踐、師生共識互動等過程,自 110 學年度第 2 學期起,工業設計學系透過聘任橫跨文學、設計與教育哲學領域的林美玲博士開設「設計哲理」課程,帶領本校工設系、工管系、物理治療系的跨系學生,深入 108 課綱素養導向與易永設計創新思考的合一教學,以美國神話學大師坎伯所提的「英雄旅程三部曲:啟程、啟蒙與回歸」的「課程美學與素養導向」,以改變為出發點、以轉化為目標、接受新世界的再生與再出發的挑戰,邁向素養導向的教學實踐之路。

(一)當代高等教育之課程美學建構與素養導向教學的整體願景

 

 

「周行而不殆」是內存性、普遍性的設計原則;「獨立而不改」則是取法天地萬物,讓設計帶來一種自然現象的生命節奏,一種萬物互相效力的服務精神。設計應該讓人因為得到設計服務而有力量,易永設計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通道,我們不斷努力去辨明與嘗試建構的易永設計教育之道,在「超越」、「通道」與「原點」三位一體之間,將設計原理與設計哲學共構而成的美學與素養積極交流:

 

易永設計原理(形而下):

超越(物件)、服務(未來)、預防(療育)、正向(安定)。

易永設計哲學(形而上):

超越(小我)、服務(大我)、預備(精神)、正向(悟性)。


(二)基於地球永續發展/設計思考之未來性而教育

易永設計與其教育研究團隊在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梁又照教授與邱文科教授的堅定帶領下,持續不斷爬梳背後的東西方經典理論、個體與團隊的英雄旅程、工業設計與人因工程的脈絡流變,也不斷聆聽各哲理心法,更邀約馮朝霖客座教授帶入 108 課綱素養導向的教育哲學觀與系列講座,如此在教學創新思考上的籌畫與努力,都是為了促進師生能彼此交流有關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地球公民圖像的想像,也讓易永設計思考的脈絡與聯合國的「2030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同行共振。「設計哲理」這一門課,利用 18 堂哲理思辨與創作練習,期望逐步深刻地、踏實地、可視化地將地球永續發展的未來命運,交託給未來素養之子的正向心流、利己利他的設計思考之中。


(三)設計哲理教育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素養導向示範學系之可行性

本系「設計哲理」教學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價值思辨、重構與理念實踐。上述的教育圖像的籌劃,無非都是為了提前系統性地面對台灣高等教育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準備,也因為「設計哲理」教育,本質上已兼具哲理啟蒙與創造性實踐的優勢,以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素養導向的示範學系為目標,我們已累積從教師進修、學系發展、教育理念建構交流與師生互為教育者的初期寶貴經驗,若能持續受到重視,引進多元師資,未來必能將實踐經驗傳授給其他學系,而由此導入的經驗當會更加豐富,反覆檢證與調整,那麼作為 108 課綱精神導入高教的示範學系之可行性,應是令人期待的。


(四)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圖像之可塑性

設計哲理的課程美學實踐,期待能與「全人教育」接軌,並培養出新一代的地球設計師,能夠跨領域合作,協助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朝向永續發展,逐步止於至善。易永設計思考應能與當代世界主義密切相關,易永設計教育應能與未來密切連結。啟程自發、互動轉化、共好新世界,這樣的學習圖像,不但具有可塑性,也將與全世界的永續發展目標產生共時性。

 

  

 

設計哲理課堂中舉辦「文化建築保存或都市更新」之「永續與創新」辯論會
設計哲理課堂中舉辦「文化建築保存或都市更新」之「永續與創新」辯論會
設計哲理課堂即席彩繪曼陀羅創作時光
設計哲理課堂即席彩繪曼陀羅創作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