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淺談諾羅病毒


淺談諾羅病毒

臨床醫學研究所  洪千惠副教授

大家對於諾羅病毒應該不陌生,例如常常在新聞媒體出現:「某國小百餘學生上吐下瀉,爆疑諾羅病毒群聚」、「某酒店 164 人食物中毒,員工顧客驗出諾羅病毒」之類的報導。根據國內疾管署的統計,單單 112 年二月就有 87 起腹瀉群聚通報,有 58 起檢出病原體陽性,其中 97% 為諾羅病毒。除了台灣之外,諾羅病毒也是全球性急性腸胃炎及腹瀉群聚的主要感染源。諾羅病毒感染力很高,只要 10-100 病毒顆粒就可以感染個體,ㄧ個感染者可以產生十億病毒顆粒,然後透過糞口途徑以人傳人、食物、或環境污染方式散播。諾羅病毒可以在冷凍或 60°C 高溫下存活,也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數日,酒精及低濃度的漂白水無法殺死病毒,因此感染力很強,容易引發大型群聚事件。常見的發生場所有醫療院所、學校、安養中心、郵輪、軍營、酒店餐廳等,也很容易再由感染者帶回傳給同住家人。冬季是該病毒流行季節,因此國外也稱為「stomach-flu」或「stomach bug」。所幸大多數感染症狀輕微,主要症狀為嘔吐合併水瀉,部分病人會發燒、頭痛及肌肉痠痛、腹部痙攣等;多數感染者在 2-3 天後症狀就會消失痊癒,沒有後遺症;然而老人、小孩或免疫力低下的個體可能有較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以美國為例,每年約有兩千萬左右的人感染諾羅病毒,每年約有二十億美金是因諾羅病毒感染導致的經濟損失,但目前沒有疫苗防止感染,也沒有特效藥,僅能多休息補充水分

類諾羅病毒最早紀錄為於 1968 年發生在在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地區的大流行腸胃炎,由病人的糞便檢體中檢出病毒,當時稱為諾瓦克病毒;雖然之前就有類似的流行性腸胃炎,但都沒更近一步研究證實與該病毒之關係。1972 年經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病毒顆粒,後來也陸陸續續地在腸胃炎病人發現形態類似的病毒。2002 在巴黎召開的第 12 屆國際病毒學會將該病毒正式命名為諾羅病毒。人類諾羅病毒為正股單股 RNA 病毒,根據 2019 年更新的分類方式,目前有 10 個基因組,其中 IIIIVVIII IX 可以感染人類,諾瓦克病毒是屬於 GI 基因組。自從 2002 年以來,全球的大流行都是屬於 GII 基因組,特別是 GII.4 Sydney 這個基因型;近幾年在亞洲部分國家也有 GII.17 GII.2 基因型的流行。人類諾羅病毒是正股 RNA 病毒中了解最少的病毒,主要是缺乏大量培養病毒方式及動物模式。早期在人體研究諾羅病毒的方式是尋找志願者感染諾羅病毒來探討人體對諾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反應。2003 年發現老鼠諾羅病毒(murine norovirus, MNV)的病毒顆粒結構大小、基因的組織架構、及感染的症狀途徑都與人類諾羅病毒類似,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細胞培養大量複製,因此很快成為研究人類諾羅病毒的動物模式。2016 年美國德州Estes團隊發現諾羅病毒可以感染由腸道組織分離的幹細胞在體外分化成的腸道類器官(enteroids)而產生病毒顆粒,這個突破性的進展提供一個在人體外模擬腸道的環境,以研究人類病毒感染的機制及其致病性。由於腸道內聚集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群相(Microbiota),而諾羅病毒經由口腔進入腸道後與腸道微生物群相間可相互影響。在老鼠諾羅病毒的研究顯示,老鼠腸道內微生物數量及腸道寄生蠕蟲似乎可以增加病毒的感染力,幫助病毒建立持續性感染;反過來說,諾羅病毒的感染也影響腸道內微生物群相的平衡,降低腸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人類諾羅病毒的個體中,體內微生物失調的指標 Fimicutes-to-Bacteroidetes (F/B) 比例增加;此外諾羅病毒感染會與腸道微生物產生協和作用(synergestic effect)而促進腸道發炎反應而加速腸道發炎疾病的發生。然而,並非所有的交互作用都不利於宿主,老鼠諾羅病毒感染也可以降低致病菌所誘發的強烈免疫反應而降低宿主的致死率。目前認為病毒腸道微生物宿主細胞是一個互相影響的三角關係,了解這些關係才能對病毒的致病性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才能發展出一個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