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化講座」島嶼連結:台灣、吐瓦魯與威尼斯的跨國生態藝術

 

「文化講座」島嶼連結:台灣、吐瓦魯與威尼斯的跨國生態藝術

通識中心

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在 104 年 5 月 6 日晚間七點特別邀請梁一萍教授主講「島嶼連結:台灣、吐瓦魯與威尼斯的跨國生態藝術」,探討生態藝術家黃瑞芳如何以環境全球公民的敘事角度,進行生態裝置藝術的創作。同時,結合葛里桑(Edouard Glissant)的關係詩學、歐絲卓姆(Elinor Ostrom)的生態公共財與海絲(Ursula K. Heise)的全球生態想像的觀點,分析作品中從臺灣跨越太平洋與地中海,探索吐瓦魯群島與威尼斯的島嶼連結特質。

本次講座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梁教授為在場師生說明島嶼的定義。島嶼的地理型態,分布於全球世界各地,例如所處的台灣,就是個擁有優美自然風景與多元文化的美麗之島。放眼環太平洋的海域,除了台灣之外,鄰近的日本沖繩和香港等地,也是全球國際知名的島嶼,集軍事、經濟與旅遊勝地的多重特質。同時,梁教授也講述有關島嶼的西方神話故事,例如消失的「亞特蘭蒂斯」 (Atlantis),因為政治武力的擴展,從原先純真善良走向道德敗壞,促使海神波賽頓以神力將亞特蘭蒂斯沉落於海洋。「奧德修斯」是流傳人世的著名史詩鉅作,藉由主角於各個島嶼的漂流故事,形塑神話英雄的形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帝國主義興起,也拓展了島嶼意象的新視野。例如名勝古蹟紅毛城,可以看到台灣受到殖民經驗的痕跡。撒瑪納扎的《福爾摩沙變形記》,則陳述許多荒誕不經的事物,展現西方殖民者對於蠻荒島嶼的多重想像。接著,梁教授為各位簡介以島嶼為創作的作家,如賴香吟、蘇偉貞、鄭愁予與奈波爾(Naipaul)的作品,探討島嶼自我定位的問題。

第二部分,則介紹藝術家黃瑞芳的生平及作品的特質。同時,播放其創作過程的短片,進而使在座師生更能貼近理解個人的創作理念。 相對於島嶼在西方經典如《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孤島意涵,或是離群索居的地理想像,臺灣生態藝術家黃瑞芳在 2013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命運交織》(Destiny Intertwined),採取逆向操作方式,以企鵝作為裝置藝術的主角,闡述全球暖化海平線上升的生態危機。以臺灣作為出發點,連結島國吐瓦魯、水都威尼斯,展現了島嶼跨國越洋的特質。透過將企鵝成兵馬俑或古代夜宴圖的多重形象,向世人宣導將地球視為亟需保護的公共財及其重要性。最後,梁教授特別提供書籍作為徵答的獎品,在學生踴躍提問與交流中,結束了本學期壓軸的文化講座。

 

 

▲文化講座主講人梁一萍教授 ▲文化講座現場情況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