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重返「民歌」時代

重返「民歌」時代

通識中心

曾經有一個時代,一群穿著T恤牛仔褲、背著吉他、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臺灣流行歌曲的歷史。這些歌大多清純樸素,卻也帶著濃烈的文藝情懷和家國的憂思,我們通常稱這波風潮為「校園民歌」。如今,重聽這些曾經轟傳的歌曲,更激起我們懷舊的情懷, 而我們能獲得什麼啟發呢?因此,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在 104 年 3 月 24 日晚間七點特別邀請作家暨廣播人馬世芳老師講述「重返『民歌』時代」,以專業角度再現臺灣民歌樂曲的璀璨風華。

演講中馬老師帶領聽眾回顧臺灣流行樂的歷史背景,從日本殖民時代的大眾娛樂,談到戰後美軍電台、披頭四樂團等外國歌手對於臺灣音樂的影響;同時也探討成就民歌運動的歷史元素,包括 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政治事件;1960 至 1970 年代個人年收入高漲的經濟因素。在文化領域方面,當時《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副刊崛起,編輯瘂弦與高信疆各自帶領讀者大眾探索時事、文學與文化等相關議題。其他如素人畫家洪通被發掘、朱銘的「同心協力」雕塑,以及《仙人掌》和《漢聲》雜誌的創刊等等,也是當時存在主義、尋根意識與民間鄉土文化潮流的產物,更是民歌時期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

楊弦是民歌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民歌之父」。他曾經將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曲,並收錄於《中國現代民歌集》中;而當年的電台主持人陶曉清曾將其民歌創作演唱會進行實況錄音。再者,當時收錄音機的通行販售和廣播節目徵集素人的歌曲創作,皆對於民歌運動有推波助瀾之效,如「金韻獎」和「民謠風」獎項的設置,發掘出許多知名歌手。例如:當時仍是大學生身分創作出〈如果〉的施碧梧與邰肇玫、演唱童謠風〈抓泥鰍〉的包美聖,以及黃大城、施孝榮、葉佳修、陳明韶與蘇來等等。馬老師在場播放齊豫〈橄欖樹〉與鄭怡〈月琴〉等等的民歌作品,並深入解說歌曲內容與淵源。〈橄欖樹〉作詞人為知名作家三毛女士,由音樂大師李泰祥先生譜曲。此曲帶有濃厚的異國民謠風,展現出空靈、浪遊的情懷。另一首〈月琴〉,也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詞者賴西安(筆名李潼),也是鄉土文學與少年小說的作家 。〈月琴〉乃是向恆春傳統民謠藝人陳達的致敬與紀念之作, 由蘇來譜曲,整首歌曲呈現出悠遠的庶民情懷。

馬世芳老師認為民歌運動並沒有句點,因為它培育出當代流行樂界的菁英份子。其原創精神與世代的自覺,以及跨越詩與歌的題材多元性,都可視為重要的文化資產。最後,在馬老師精闢的見解與師生踴躍提問中,結束了這場民歌盛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