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台灣續發性腫瘤的研究

台灣續發性腫瘤的研究

公衛科 陳明岐教授

、研究背景

近幾十年來,台灣癌症新發生人數年年遞增,惡性腫瘤治療的水準也大幅成長,使得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提升,而臨床上發現癌症病人得到某些特定續發性腫瘤 (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 ) 的風險遠高於一般水準,因此癌症病人發生續發性腫瘤的個案數目也逐年增加。續發性腫瘤研究的重要性日越來越受重視,主要原因是:( 1 ) 可以幫助臨床醫師鑑別判斷新生部位的腫瘤是屬於原始腫瘤的轉移,或是新的續發性腫瘤,這對臨床上處理雙腫瘤 ( double cancers ) 病人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續發性腫瘤與原發部位轉移而產生第二個腫瘤的病人,其病程與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2 ) 能幫助探討原始與續發性兩個不同腫瘤之間,可能存在的共同致病因子,包括環境因子或致癌基因。( 3 ) 續發性腫瘤可能對癌症病人的總存活率產生影響。( 4 ) 尋找發生續發性腫瘤的高危險群,以訂定醫療防治政策等。因此,續發性腫瘤研究已成為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上重要的議題。然而,過去文獻有關於亞洲人癌症續發性腫瘤的大型資料庫論文卻極度缺乏,特別是針對盛行於台灣的特有癌症的資料庫分析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我們自 2007 年開始使用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來進行續發性腫瘤的研究。首先,我們建立續發性腫瘤之發生率與存活分析的統計分析模式,接續完成台灣最具特色的鼻咽癌、年輕型乳癌、頭頸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等癌症的續發性腫瘤的研究。

二、研究發現

以乳癌為例:年輕型乳癌病人 ( <50 ) 得到續發性腫瘤的機會比一般人多 43%50 歲以後得乳癌的婦女則與一般人無異。年輕型乳癌病人得到的續發性腫瘤的種類,包括骨頭、子宮內膜、卵巢、甲狀腺、食道、皮膚與肺等;而年齡 >50 歳的乳癌病人則只有續發性子宮內膜與卵巢癌有顯著的風險。若進一步分析發病年齡與續發性子宮內膜與卵巢癌的關係,則發現乳癌發生年齡越輕者,其續發性卵巢癌的風險越高,而續發性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卻是越低。就我們已完成的研究來看,發生續發性腫瘤的高風險族群一般是比較年輕的病人,而在原始腫瘤發生後的 5 年內,續發性腫瘤發生的機率最高。

、 未來展望

目前我們已經以長庚大學與長庚醫院團隊名義發表八篇 SCI 論文於國際一流期刊。由於我們研究成果與分析方法十分嚴謹,補足了文獻上最缺乏的亞洲人癌症資料庫,引起國際相當的重視,讓許多外國學者反過來引述台灣的資料 ,研究成果也交給國健局做為醫療政策訂定之參考,例如:降低乳癌篩檢年齡、新的賀爾蒙治療的給付等。我們接下來的研究將是針對某些癌症之間的雙向關係,並進一步探討治療對續發性腫瘤的影響。總之,結合過去已完成與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將可以完整並徹底的呈現國人發生率高、病程較慢的癌症其續發性腫瘤發生的風險與兩個腫瘤間共同的致病因子的探討,這對於台灣整體癌症防治相當重要,亦能補足文獻上最缺的亞洲人癌症資料。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