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化講座紀實:法國文學裡的時尚、科技與自然

文化講座紀實:法國文學裡的時尚、科技與自然

通識中心

在法國文學中,「巴黎」與「時尚」不單單只做為背景,而是呈現出作家思索生活的模式,甚至成為城市文明與自然科學之間創作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不僅是外在表面,更是身為居中傳譯者所創造的輪廓藉由它來探究文明與自然互動的過程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於 3 25 日晚間七點,特別邀請中央大學法國語文學系蔡淑玲教授主講「法國文學裡的時尚、科技與自然」,探討十九世紀法國作家的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帶領各位體驗法國文化的魅力。

首先,蔡教授先講解「農村」( Villa ) 與「城市」( Ville ) 兩者的語源及語義之關係,可以得知城市的概念,乃是由群聚的農舍所拓展而成;人類進而在橫跨自然與文明之間,尋找屬於自己位置。尤其,在西元 1852 年至 1870 年「第二帝國」( Second Empire Charles Baudelaire ),法國「巴黎」的城市景觀兼具社會文明、文化品味與禮節修養的發展,於此一階段奠基成形。接著,探討所謂「生活時尚」( La mode ) 與「生命型態」( ( Le ) mode de vie ) 的關聯,並介紹許多流行於十九世紀貴族階層的時尚雜誌。這些圖文並茂的雜誌,展示著當時仕女打扮流行配件之外,也是當時社會風俗、文學與藝術的多重載體,作為時代發展的歷史見證。同時,蔡教授也以許多古今對照的圖片為例,從百貨公司這種融入時尚與古蹟的都市景觀內,一睹法國文化內部「微調」( modulation ) 的精緻元素。

接著,以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巴爾札克 ( Balzac ) 與左拉 ( Zola ) 的作品為例,探究這個元素的意涵。大致說來,作家處在於一種「模擬」( mimesis ) 的位置,能將現實生活替換為「理想」的模型。巴爾札克《人間喜劇‧序言》曾提到,當時如「有機小分子論」或「自然發生論」等等科學知識,為人類形塑出各種觀看世界的不同方法。又如提倡自然主義的左拉,言及藝術作品不可能真實呈現的現實。因為,在感知與創作之間隔著一面猶如凹透鏡原理的「鏡幕」,肉眼感官透過它所見的事物顏色,也將有所不同。因此,外在環境 ( milieu extérieur ) 的存在,能夠深入並與「內在環境」產生對話;所以,生物科學 ( biologie ) 可視為所有科學的基礎。我們穿梭於文字影像的象徵系統、生物感官及物質條件之間等等已然成形的表象,試圖看透潛伏其內的「法」( infiguré,或稱為「自然」),進而實踐「微調」的價值概念。蔡淑玲教授精闢,深得與會師生熱烈迴響。

▲主講人:蔡淑玲教授

▲講座現場一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