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兒童之「參與」面向及其在早期療育之重要性

 

兒童之參與面向及其在早期療育之重要性

早期療育研究所 黃靄雯助理教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1 年所頒佈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CF ) 2007 之兒童及青少年版 ( ICF-CY ),「參與」被定義為「投入生活情境」,也是兒童日常生活重要的功能之一 ( WHO, 2001, 2007 )。依據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 (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Based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UNCRC ),「參與」是指兒童在其家庭、學校及社區生活中被視為主動的參與者,同時兒童也有權利被尊重 ( 公約第78121317及第23 )。這個「參與」概念也充分反映了個體應有完全被社會接納的權利。

「參與」之面向除了 ICF/ICF-CY 所定義之客觀面向外,還包括了主觀面向。一些北歐學者也進一步以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參與」的意義,認為參與還包括了兒童對於活動投入程度的主觀經驗,包括兒童自覺的喜好、自主性、動機及自我效能等。

有關「參與」客觀面向所測量的內容,包括兒童在活動中需要協助的程度、活動種類的廣度及多樣性、活動的頻率、與誰一起從事哪些活動等;而主觀面向所測量的內容,包括參與活動的愉悅程度、投入程度 ( engagement )、喜好程度、動機強烈程度、活動中對於自己的滿意度及自覺活動的重要性等等

McWilliam Casey 特別針對發展遲緩幼兒在學習情境之「參與」程度提出其概念及發展測量工具,也定義「投入」程度為「依據其能力,以適合其發展及情境之方式,兒童所花在與環境互動的時間」。

Dunst 也提出早期療育必須能幫助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提供發展遲緩兒童去獲得或發揮其能力的經驗與機會,使兒童在與他人或與環境互動時能充分參與,也就是說兒童的行為能切合情境。Rosenbaum 也以趣味( fun ) 一詞,來描述兒童的參與,亦及兒童的生活中,若某些動作讓兒童覺得有趣或好玩,也就達到了提供參與的經驗與機會。有趣味經驗與機會能引發動機,使兒童能願意克服途中遇到的困難或挫折。

Dumas 等人提出促進兒童參與之策略分為三大主軸(1) 由日常作息中不斷重複且持續練習;(2) 利用學習情境給予兒童協助、支持及示範;(3) 利用學習情境中課程及環境之調整來增加學習的機會。

「參與」是兒童心智、情緒及身體動作技巧發展之重要因素,特別是對於學齡前孩童來說,他們透過生活環境及活動的參與,學習到如何與他人互動、相處並順利進行日常活動。根據近代早期療育的實務和研究趨勢、人權的概念興起及障礙相關研究的結果:「參與」已被認為是兒童接受早期療育、復健及安置計畫之最終目標。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