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化講座紀實:「文明」與「野蠻」的對話 -中國歷史上「農」與「牧」的交鋒

文化講座紀實:「文明」與「野蠻」的對話

-中國歷史上「農」與「牧」的交鋒

 

通識中心

  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是由業農的中原地區與業牧的北方草原地區,二者互動而展開。由於寫作歷史為中原地區所主導;因此,歷代史書對游牧民族便有相當多的批判與扭曲。中原地區是否自命為「文明」,而誣游牧民族為「野蠻」,事實的真相究竟為何?本校於「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項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於 102 4 9 日晚間七點,特邀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暨文學院院長林冠群教授主講「『文明』與『野蠻』的對話:中國歷史上『農』與『牧』的交鋒」,由本中心特聘教授簡宗梧老師擔任主持人,帶領師生探索歷史發展的面向。

  首先,林教授為現場師生簡單講述中國歷史的概要,認為歷史發展的基礎是建立於農、牧的矛盾與衝突之上。以中原與周邊民族互動的探討,皆存在著二元對立的關係。諸如「華夏 vs. 蠻夷」、「中華 vs. 韃虜」、「中原 vs. 邊疆」、「中心 vs. 邊緣」的對立機制。從漢代和唐代以降,中原漢人皆尊儒家思想為主流,因而對於少數邊疆的遊牧民族,皆帶有批判與歧視的眼光。林教授以《漢書.匈奴傳》:「匈奴俗賤老」,以及「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為例。此對漢人世界而言,是非常不符合倫理的規範。因為「賤老」即說明匈奴國不重視孝道,而「同穹廬臥」和「兄弟死,盡妻其妻」則顛倒人倫,十分不可思議。因此,便以批判眼光,將北方遊牧民族視為禽獸之流,並衍生「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的意識。又如對於異族的稱謂,都加上「犬」或「虫」類的部首偏旁。歧視之餘,中原地區同時也懼怕,並防禦北方異族的入侵與掠奪。講座中,另也列舉漢代呂后時期發生的「書嫚之辱」記載,作為文化互異的參照。

  接著,林教授講述遊牧民族的社會及生活型態,係以草原游牧的大空間為經濟活動。生產方式依四季遷逐水草而居,豢養牲口是重要的經濟與食物的來源之一,和社會發展型態息息相關。同時,他們有多達二十多種的奶類品與小米、青稞等雜糧穀物同為主食。帳篷是他們的居住之所,同於前述的「同穹廬臥」;林教授以帳篷為發軔,延伸探討遊牧民族社會結構。一頂帳篷,象徵一個家庭單位,建構出「阿吾勒」( Aul,十夫長 ) 的行政與軍事的體系。透過買賣婚繁衍子嗣,增加帳篷和牲口的數量,因而豐實家族財產。相較於中原尊長子的情形,遊牧民族則由幼子繼承家產。若婦女喪夫,便採取「烝報婚」制-另嫁夫家兄弟,以確保家族的財產和安全。此種現象乍看違背倫常,但就實際艱困的生活環境而言,其實是合理的發展。如前述的「賤老」,將營養食物給予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可視為於惡劣環境下必然的生存之道。林教授也提出幾則對反擊中原主流詮釋觀點的典範,作為此次講題的參照。例如:突厥毗伽可汗欲於城中建佛老寺廟,為謀臣暾欲谷以「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彊術」之說所阻。清代入關前皇太極敘述金世宗的事蹟,有云:「耽於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之陋習。世宗即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兩相對照農業與游牧民族彼此之間的詮釋,箇中饒富深意。

  林教授認為:我們必須去除「我族中心主義」的觀點,切勿以自己熟知的文化,對其他客體進行任何批判;必須以「A sincere attempt to understand」的心態,去理解包容與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最後,他勉勵在座師生,以開闊的胸襟看待天地萬物,自己的生命將會因此而更豐足。林教授以精闢多元的角度,闡釋農牧民族和歷史議題,深獲師生迴響,實為一場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精彩講座。

▲主講人:林冠群教授

▲講座現場一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