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座紀實:徐富昌教授談老梗新葉─談武俠小說的創作模式與突破
文化講座紀實:徐富昌教授談老梗新葉─談武俠小說的創作模式與突破
通識中心
武俠小說中存在許多模式,如內容擺不脫仇殺的套式。或者由於父母之仇、師門之仇而爭殺;抑或由於名利、江湖權力的分配而爭殺;最後以正長邪消作為結局。在情節發展過程中,也不時發生在種種人事上,尤其是男女感情上的糾纏。所謂的老梗,就是以上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也透顯出武俠小說的書寫模式。而在固定特性的發展之下,種種具體描畫和情節變化的不足,便流於公式化;每本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脈絡細節大同小異,毫無新鮮感可言;因此,如何在種種「老梗」中,跳脫俗套,發出新葉,是值得武俠創作者深思的課題。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徐富昌教授主講「老梗新葉-談武俠小說的創作模式與突破」,由本中心簡宗梧特聘教授擔任主持人,一同帶領師生探索武俠小說的創作模式與美學。
徐富昌教授,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語文中心主任、文學院副院長。研究專長為文字學、古文字學、出土文獻、簡牘學、老莊學術、三國學術與武俠小說。撰有〈戰國楚簡異體字類型舉隅〉、〈竹簡《文子》與傳世本《文子》異文研究〉、〈孔門儒家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書同文之歷史與時代意義〉、〈網路文化對語文的衝擊〉、〈諸葛亮的最愛〉、〈金庸武俠小說的悲劇類型〉與〈武俠小說的情節模式〉等單篇論文。專書有《睡虎地秦簡研究》、《簡帛典籍異文側探》、《漢簡文字研究》、《人人必備的國學常識》與《忠貞與智慧的典型:諸葛亮》等書。曾開設課程有說文解字、銅器銘文選讀、古文字學與俠義文學等。
首先,徐教授以「武俠」類有關的創作,如小說、電影、連續劇和漫畫,調查現場每個人對於武俠小說的熱誠度,足以證明武俠題材對於大眾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力。在進行武俠小說創作模式的主題前,徐教授彙整出 50 個中國武俠片不變的定律,作為相關創作類型的參照。在徐教授以幽默的方式講解下,使得在場師生笑聲不斷,引起強烈共鳴。這些定律雖然詼諧,但也說明這些模式 ( 套式 ) 的問題存在已久。接著,切入本講座的主題-探討武俠小說的創作模式與核心場面。徐教授精細講解武俠小說敘事的核心場面,諸如仇殺、流亡、拜師、練武、複出、大功告成與歸隱等等,彼此間皆有前後相應的關係。從上述中,可以看到多數武俠小說無法擺脫的就是「仇殺」模式,如有父母或師門之仇、名利或權力之分、情愛等數種人事的糾纏,進而產生「千篇一律」的現象。所謂「千篇一律」的含義,是指固定特性之下種種具體描畫和情節變化不足,因而流於公式化;抑或,人物形象和故事脈絡細節於每本武俠小說中皆大同小異,毫無新鮮感可言。雖說這都是武俠小說這類創作主題,所需具備的元素;但是,卻也阻礙了創作水準的提高。譬如男主角必定被塑造為美少年,普通寫法如東方雲川的《雲海雙姝》為代表:「這少年面如滿月,眼似朗星,丰姿俊雅,一表非俗。」不過,從《雲海雙姝》也可看出一般武俠情節的公式化問題,卻也有出現特別而不近尋常格套的現象。全書沒有慣常的以手刃親仇作結,而是牽涉親仇和親情的矛盾掙扎,極有描寫發揮的餘地。又如金庸的《雪山飛狐》,從友情與世仇的矛盾中,在復仇的母題中開展創新格局。
接著,徐教授以當代武俠小說名家的創作歷程為例,列舉其突破與創新之面向。作品被多次改編為戲劇而風靡華人世界的金庸,其《書劍恩仇錄》已「自創一格」,贏得讀者讚譽。但也堅守藝術貴於獨創的思維中,開展「金蛇劍法」、「胡家刀法」、「降龍十八掌」與「黯然銷魂掌」等多種耐人尋味的武功術語。同此,在人物性格及所經歷的塑造上,也成為「獨創性」的重要指標。另一位名家古龍,其《浣花洗劍錄》則落實其創作觀點中「求新求變」的重要作品。其風格不以打鬥為主,而是著重氣氛的刻畫與主角的意志,頗有向日本東洋武士小說「迎風一刀斬」精神借鏡的意味,進而形成個人的「新武學」基礎。平心而論,不論是沿襲前人模式或創新格局,武俠小說對於通俗文化的影響自是不容小覷。本次講座在徐富昌教授精闢獨到的講解,以及在場師生熱烈迴響的掌聲中,為本學期的文化講座系列活動,暫時劃下優美的句點。
▲主講人:徐富昌教授 |
▲講座現場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