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化講座紀實: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

文化講座紀實: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

通識中心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經典 Hamlet《哈姆雷特》King Lear《李爾王》Othello《奧賽羅》Macbeth《馬克白》雖為四百年前的作品,探討主題如死亡與瘋狂、家庭孝道、種族歧視與超自然力量等,仍是現代世界必須去面對與審視的問題。

  本校於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經費下辦理文化講座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蔣筱珍教授主講「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由本中心鄭惠芳副教授擔任主持人,一同帶領師生們探討莎劇的美學與思維。

  蔣筱珍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兼主任秘書,亦曾擔任彰化師範大學學務長與兒童英語研究所所長,並獲教育部98年度友善校園獎之特殊貢獻人員及傑出行政人員。研究專長為莎士比亞戲劇、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與女性主義。撰有〈理查布若姆的《蘭卡郡女巫》︰曼式諷刺〉、〈《不幸的旅者》中的天命史觀〉〈《尤瑞妮雅》中的眾聲喧嘩〉等論文。專書《英國文學源流導覽》中之〈文藝復興時期〉章節,另編有《英文文學欣賞》等書。

  蔣教授首先在前言說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復仇悲劇 ( revenge tragedy ) 卻極受歡迎。此時,英國誕生了一位永恆的文壇巨擘莎士比亞 ( 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於 1564 4 23 日出生在艾旺河畔的斯特拉福特 ( Stratford upon Avon ),他曾擔任演員,並且投資「環球劇院」,他的創作劇本皆於此演出。他所創作的三十七部劇本經典且永恆,即使在現代,仍能在電影等藝術作品中發現身影。本次講座即探討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Hamlet,1601 )、《奧賽羅》( Othello,1604 )、《李爾王》( King Lear,1605-6 ) 及《馬克白》( Macbeth, 1606 )。所謂的悲劇,多半是由於判斷錯誤而造成人倫法紀的毀壞與秩序的失控、混亂,莎士比亞的悲劇多以死亡為結束。

  本次講座主要探討這四大悲劇,首先介紹的是著名為父復仇的《哈姆雷特》,蔣教授並以中國復仇故事伍子胥為參照。《哈姆雷特》的主題是復仇,王子哈姆雷特得知父親被陷害身亡後,便開始一連串的思考與自我探索。從中也探討女性的存在價值,哈姆雷特對母親葛楚德與奧菲莉亞,呈現出戀母語憎惡女性的情結。當然,劇本中展現的是個生死存滅的問題,要默默忍受暴虐命運的箭矢,還是挺身反抗無涯的苦難,哪一種才是勇敢的行為?第二部探討的劇本《奧賽羅》,描寫淒美的跨族婚姻,也是一個家庭婚姻的悲劇故事。劇本中的愛情,是戰勝一切的力量,卻也開啟了悲劇。忌妒是悲劇的推手,當然導火線也在於種族歧視與階級的不同。第三部經典則是介紹《李爾王》,蔣教授在簡述劇情概要時,先以現今子女棄養父母的時事新聞,引導在場師生進入劇本的情境。《李爾王》的題材描述的是古今熟稔的親子關係,劇中孝道和忤逆形成強烈的對比。其中也探討到真實與謊言、親情背叛和老年等議題。最後,介紹的是《馬克白》。這是一部描寫一位大臣因聽信女巫預言,不顧君臣倫理,弒君而登上王權的故事。最後,馬克白為了永久統治權又殘害忠良,由自身的墮落招致滅亡悲劇。同時,也探索到命運與意志的問題,以及間接呈現當時歐洲女巫的歷史傳聞。權力慾是馬克白的致命傷,讓他深陷女巫預言的宿命中,影響他的抉擇與人格。

  從這四大悲劇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面向。蔣教授認為莎士比亞是個人文主義者,從人的處境探索基本價值與個人尊嚴。而劇本所呈現的心理狀態與情節,皆能貫通古今,更能發人省思。最後,蔣教授提出一個Stage的概念,並以“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為結論。人生就像是個舞台,大家皆是舞台上的主角。蔣教授亦以此勉勵在場師生,就算人生的劇本相似,也要時時刻刻扮演好每個屬於你自己的角色。本次講題結合文學、戲劇、歷史文化與人生哲學等議題,會後在座學生亦熱烈和蔣教授進行交流,為本次第四十一場文化講座劃下優美的句點。

主講人:蔣筱珍教授

講座現場一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