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理論轉譯至臨床的歷程

長庚大學校訊第106期-理論轉譯至臨床的歷程
 

 

理論轉譯至臨床的歷程

職治系 孟令夫 副教授

  理論 ( Theories ) 的形成雖是嚴謹基礎科學探究 ( Basic Scientific Inquiries ) 的結果,但仍需進一步執行應用科學探究 ( Applied Scientific Inquiries ) 的轉譯歷程,才適合用於臨床的評量與介入。職能治療專業哲理大師 Anne Cronin Mosey 以認識論導向 ( Epistemological Orientation ) 中的邏輯實證論為基礎,發展出將基礎理論轉譯成可引導臨床的方法 ( 稱為應用科學探究 ),藉由此應用科學探究所形成的參考架構 ( Frame of Reference ),做為臨床評量與介入的指引。參考架構包含了理論基礎 ( Theoretical Base )、功能良窳的連續性 ( Function/Dysfunction Continuum )、功能良窳的行為指標 ( Behaviors Indicative of Function/ Dysfunction ) 與促進正向改變的基本假設 ( Postulates of Regarding Change ) 等四大架構。本文將簡要介紹前述從理論轉譯為臨床法則的歷程。

一、理論的建構

  科學界將同質的現象 ( Phenomena ) 歸納成為概念 ( Concepts ),幾種相契合的概念可再形成理論,簡要言之,理論就是由包含同質現象,但彼此相契合的概念所組成。好的理論會將概念所涵蓋的各種現象闡述的清晰,也會將不同概念間的關係敘述清楚。假使一個理論包含了甲,乙,丙三個概念,則甲-乙、甲-丙、乙-丙等兩兩概念間的關係應該被完整的敘述。而若想將理論轉化為臨床上可運用的評量與介入,則需再經由以下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執行轉譯的歷程。

二、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對臨床的指引?

  形成參考架構的歷程告訴我們,某理論中的 A 概念可能是我們所關注個案 A 群行為的基礎知識,未來可被轉化成評量 A 群行為的指標,進而界定好我們所關注功能良窳的連續性以及功能良窳的行為指標。另一個 B 概念,又有潛力被轉換為未來 B 類介入的指引。該理論若具備形容 B 概念如何影響 A 概念的敘述,則未來又有機會形成以 B 概念所衍生出的 B 類介入,去幫助 A 群困難行為,此 A 與 B 概念相互動的脈絡可稱為概念間假設 ( Postulates ),此假設於未來具有潛力,可望形成做為臨床指引的促進改變的基本假設,此假設於未來有潛力形成參考架構中促進改變的基本假設。

三、不同理論如何融入同一轉譯歷程?

  理論中不一定只有一種和個案行為有關的 A 概念,還可能有其他與此理論契合的其他概念;同理,也不一定只有 B 概念可能跟介入有關。而一個理論常不足以應付臨床現象,因此就有需要選擇不只一個且彼此相容的理論,於是不同理論內的概念間假設就會被提取出來,而並存於用科學探究中的參考架構,作為促進改變的基本假設 。

四、前述轉譯歷程是否適用於任何學科?

  前述轉譯歷程聚焦在可觀察到的人的行為,而巨觀層次觀察不到的細胞、基因、或腦機制等領域,則需要融入該領域的轉譯方法,以形成臨床評量與介入的指引。但是現象、概念、概念間假設、與理論等知識架構,卻是可以作為微觀基礎學科與巨觀行為學科合作發展治療方法時的對話基礎

  理論中不一定只有一種和個案行為有關的 A 概念,還可能有其他與此理論契合的其他概念;同理,也不一定只有 B 概念可能跟介入有關。而一個理論常不足以應付臨床現象,因此就有需要選擇不只一個且彼此相容的理論,於是不同理論內的概念間假設就會被提取出來,而並存於用科學探究中的參考架構,作為促進改變的基本假設。

參考資料:

1. Kramer, P., & Hinojosa, J., (Eds.). (2010).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ped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 (3rd ed.).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 Mosey, A. C. (1996). Applied scientific inquiry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An epistemological orientation (2nd ed.). Bethesda, MD: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