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營造經驗分享(第80期)
社區健康營造經驗分享 公衛科 史麗珠 教授 健康促進 早在 1940 年代,Sigerist 即已提出健康促進的概念,主張個體中存在一些危險因子尚未出現病徵時,就要有良好生活習慣,如不吸菸、均衡飲食、多運動,著重正面積極的健康,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但是,當個體沒有不適,也沒症狀時,是很難體會到健康促進的重要。 WHO的健康城市計畫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 ( WHO ) 提出「健康城市計畫 ( Healthy city )」的概念,是指一個持續地創造和改善城市的實體與社會環境,拓展社區相關資源,使民眾能相互支持,以實行其所有的生活功能,並創造一個能讓每個人發揮最大潛能的城市。行政院衛生署 於 1999 年推展「社區健康營造計劃」,採用 WHO 的「健康城市計畫」概念,每年補助多個縣市(鄉鎮區)成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研究團隊 我們的研究團隊結合產官學界(聖保祿醫院、復興鄉衛生所、桃園縣政府衛生局、長庚大學公衛科及護理老師)三方,自 2007 年即開始對桃園某國宅都會原住民執行社區健康營造計劃,2008 年更遍及於復興鄉山地居民。我們蒐集社區民眾資料,瞭解其需求,並評估需求優先順序,考量民眾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文化等因素,擬定健康促進活動及評估介入成效,三方定期開會檢討活動執行及資料建立情況。 健康促進活動及成效 (1)健康促進活動 依據個管師(在地人)的瞭解,健康營造社區的都會原住民多來自於花東,食物多從家鄉寄來,飲食習慣仍承襲原有,所以要改變其飲食習慣,需要持續努力。在健康飲食講座及實作活動結束後,根據我們的調查,民眾的飲食知識及攝取態度雖有改善,但講座結束 5 個月後的飲食習慣卻沒有改變。 在推動戒菸活動的成效上,他們對於菸害的認知、尼古丁依賴程度及一氧化碳呼出量有改善(前後測間隔三週),唯反菸態度沒有改變。又衛教結束 5 個月後,尼古丁依賴程度有些微再度提升的現象,此顯示要成功完全戒除菸癮,仍有其困難。 舉辦 5 週健康體適能課程的結果,他們的血壓、身體質量指數 ( BMI ) 及體脂肪均有下降,而收縮壓( SBP ) 的下降更達到統計顯著意義,至於健康促進行為中的健康責任與運動行為的提升,亦達統計顯著意義。 (2)疾病管理 對罹患高血壓、代謝性症候群的民眾作個案管理,由在地個管師定期電訪或家訪追蹤個案,量血壓、血糖、腰圍等,給予疾病防治的衛教、輔導就醫及叮嚀服藥,並鼓勵個案參加健康促進活動。選擇參加桃園整合性篩檢民眾為對照組,挑選居住在相同地區,參加篩檢兩次以上,且初次血壓測量條件 (收縮壓 ( SBP ) >120 mmHg 或舒張壓 ( DBP ) > 80 mmHg ) 與個案管理組相同,兩次間隔時間 6-12 個月。經過 6、7 個月後的結果,個案管理組的民眾 SBP、DBP 分別下降 為 8.0mmHg 及 5.9mmHg,對照組血壓沒有明顯下降。 成果與展望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健康促進方面成果顯著 ,已撰寫 6 篇論文,2 篇已發表,1 篇已接受。我們誠摯的建議,社區健康營造應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