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介紹

無標題文件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介紹

物治系 莊育芬 助理教授

  動作協調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基礎,能有效地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學習技巧與遊戲活動。有些兒童因動作協調上不同於一般同齡兒童,導致在學業和日常生活功能表現受限,影響動作及心理發展,這些問題可能會延續到成人仍無法解決。

  此種動作不協調的症狀以往常使用的名稱如下:發展性運動障礙 ( developmental dyspraxia )、不靈活兒童症候群 ( clumsy child syndrome )、知覺動作失調 ( perceptual motor dysfunction )、輕微腦傷 (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感覺統合功能障礙 (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特殊動作功能發展障礙 (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motor function, SDDMF )、輕度動作遲緩 ( mild motor delay ),及注意力-動作控制-知覺缺陷 (deficits of attention, motor control and perception, DAMP ) 等。目前以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 出版的精神醫學統計診斷手冊第 4 版修正版所定義的「發展協調障礙兒童」(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 ) 統一稱之。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醫學統計診斷手冊第 4 版修正版,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是屬於發展相關的疾病,患者的動作協調能力落後於其他同年齡的兒童,造成動作表現不佳,甚至引發學習成就低落和心理適應等相關問題。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必須符合下列 4 項的診斷標準:

1. 日常活動中有關運動協調的表現,顯著低於其年齡或智力應有的水準,且動作協調發展有顯著的缺陷。

2. 動作上的缺陷明顯地影響學業表現或日常生活作息。

3. 此障礙並非一般醫學狀況或一般生理疾病,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半癱、或肌肉萎縮症,或普遍性發展遲緩所造成,也不符合廣泛性發展疾患的診斷準則。

4. 若有智力障礙,那麼此動作上的困難,遠超過一般發展遲緩的發展問題。

  發展協調障礙主要是以敘述動作為主,不以感覺、知覺與智力等問題是否存在而為診斷標準。若出現智能有障礙現象,測試後的智力商數 IQ 必須高於 70。

  通常在 6 到 12 歲時,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會因功能上出現限制,而被診斷出來。在學齡期,有些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會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如易發脾氣、沮喪,或低自尊等。有些兒童會出現與疾病無關的肚子痛、大小便失禁,或頭痛等。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統計資料,發展協調障礙兒童佔整個 5~11 歲小朋友族群的 5~6%,通常男孩的盛行率比女孩高,大約是 3:1。

  若根據 5~6% 盛行率來推估,台灣國小兒童人數在 96 學年度約 175 萬人 ( 教育部,民 98 ),其中約有 10 萬名兒童可能有發展協調障礙的問題。在林冠宏與吳昇光 ( 民 91 ) 的研究中,台灣地區 7 歲兒童發展協調障礙的盛行率為 4.81%,8 歲兒童發展協調障礙的盛行率為 2.44%,7~10 歲兒童其發生率為 12%,而且 9~10 歲兒童的發生率更高達 20.6%。據蔡佳良、吳昇光與黃啟煌( 民94 )的研究結果發現 9~10 歲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盛行率達 34.1%,女生的盛行率約為 36.9%,比男生的 31.1% 高。9 歲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盛行率約為 26.5%,10 歲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為 42.3%,我國9 歲兒童的動作表現比 10 歲兒童好。比起世界各國的情況,這類兒童在台灣有相當高的發生率,與各國有所差異的原因可能為台灣 9~10 歲兒童的動作協調能力與他國兒童不同、工具在東西文化上有差異、工具施測項目的特殊性,或者是因為國內的家長過度重視課業成就而減低了小孩參與日常活動和運動的機會所造成。

  大多數發展協調障礙兒童都是到了就學年齡,在學校與同年齡的同儕比較之下,教師才發現此類兒童的問題。當兒童在醫院做完神經理學檢查、染色體檢查、及智力測驗後,並沒有找出問題來,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想著可能長大就會好。許多研究顯示,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會因為自己本身動作協調能力影響到生活自理、學習能力、社交關係、以及思考創造能力,而且這些問題的影響會一直持續到他們進入青少年時期,甚至到長大成年 ( 吳昇光,民93 )。他們長大後,在生活上容易覺得失敗、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成就社會定位、沒有辦法完成學位、做不好許多的身體活動。因此,這類兒童的社會能力較差、沒有活力、沒有自信、不開心、不願嘗試太多動作的活動、身體狀況及體能均不佳 ( Cousins & Smyth, 2003 )。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可能同時發生其他的問題,產生共病的綜合特徵。約有 41% 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及 56% 的學習障礙者 ( learning disability ) 有發展協調障礙的問題 ( Dewey & Wilson, 2001; Macnab, Miller, & Polatajko, 2001 )。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的病因理論,最被廣泛探討的是在產前、產中或新生兒時期,神經系統中神經傳導物質或接受器的不正常,導致兒童的本體感覺、動作計畫、動作次序,或肌肉收縮的順序受損,因而產生困難的協調動作 ( Barnhart, Davenport, Epps, & Nordquist, 2003 )。

  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在動作及知覺上所遇到的問題很廣泛,而且異質性高。有些兒童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有問題;有些兒童可能只有在做特定活動時才有問題。例如: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其智能表現可能與同齡兒童相符,或其動作發展明顯低於智能表現,其動作協調困難非源自於神經學疾病或肌肉病變等特定疾病;或者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在符合年齡所需要的動作上出現協調不良的問題,並且會使用不同的動作策略。

  綜合上述的發展協調障礙兒童高異質性特徵,為兒童選擇適當的介入計劃非常重要。若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沒有接受介入計劃,就學時會影響其功能動作表現,甚至可持續至成人。所以,發展協調障礙兒童愈早接受治療,成效愈好。

參考文獻

[1]吳昇光(民93)。發展協調障礙兒童之團體遊戲運動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民95122日,取自「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入口網」: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70

[2]林冠宏、吳昇光(民91)。台灣地區七至八歲發展協調障礙兒童之研究。物理治療,275),238-248

[3]教育部(民98)。九十六學年度各級學校概況表。民9818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tudent.xls

[4]蔡佳良、吳昇光、黃啟煌(民94)。九歲和十歲發展協調障礙兒童動作特性與盛行率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 85-102

[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is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6]Barnhart, R. C., Davenport, M. J., Epps, S. B., & Nordquist, B. M. (2003).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Physical Therapy, 83, 722-731.

[7]Cousins, M., & Smyth, M.M. (2003).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impairments in adulthood.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2, 433-459.

[8]Dewey, D., & Wilson, B.N. (2001).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what is it?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ediatrics, 20, 5-27.

[9]Macnab, J. J., Miller, L. T., & Polatajko, H. J. (2001). The search for subtypes of DCD: is cluster analysis the answer?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0, 49-7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