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癌症登記資料庫之分析-雙發性腫瘤之應用

無標題文件

 

癌症登記資料庫之分析-雙發性腫瘤之應用

公衛科 陳明岐副教授 

  行政院衛生署自民國68年以來,以行政命令方式針對 50 床以上醫院建立癌症登記系統,要求申報新發癌症個案的流行病學和診斷治療摘要資料,而癌症登記則自民國 85 年 7 月起,由衛生署委託『癌症登記工作小組』進行癌症資料收集的工作 ( http://crs.cph.ntu.edu.tw/crs_c/index_c.htm )。目前的癌登資料庫已建檔並完成至民國 94 年,此資料庫還可以與內政部的死亡資料檔作串連,並提供資料給國內外學術機構做研究。

  由於我們對癌症在臨床上常見到「 雙腫瘤」 (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y, SPM ) ( 非轉移性的腫瘤 ) 的發生非常感興趣,於是去年便與國民健康局的癌登小組連絡,研究的成果將在今年6月刊登於 Annals of Oncology ( SCI, IF=5.17 ),在此我們簡述研究議題的重要性與結論。所謂「雙腫瘤」可能產生的原因包括化學治療的引發及病理上的關聯等等。然而在第二個腫瘤初發生率不高的情況下 ( 例如在台灣,女性乳癌患者約有2%的人罹患第二個腫瘤,鼻咽癌患者約3.01% ),要觀察出危險因子或找出兩個腫瘤之間的關係實在不容易。在目前已發表的論文中,基本上分成兩大類:(1)利用大型資料庫為研究對象,針對 SPM 的發生率、種類及存活機率做分析;(2)相對上樣本數較小的地區型,或教學醫院長久累積的資料庫,做危險因子的探討。顯而易見,這兩種的分析方式的優缺點是 :(1)樣本大,卻可得到較可靠的趨勢與結論,但若要進一步探討發生 SPM 的危險因子,如治療方式等,便無從得知。而針對醫院自己建立的資料庫,彌補了此缺點,但在樣本數上就顯得信賴度較低。

  至於我們針對第一個腫瘤為鼻咽癌的23,639個病人,分析他們在25年的追蹤治療中 SPM 的發生率及存活機率,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比起一般人,此群鼻咽癌的病人得其他癌症的機率是1.24倍 ( 標準化後 ), 特別是口腔癌、唾腺癌、皮膚癌及血癌。

  2. 40歲以下的鼻咽癌的病人,其發生 SPM 的風險比40歲以上的病人高出許多。

  3. 在追蹤的25年內,若依有無 SPM 的分成兩組,有 SPM 的病人,其5年、10年及15年的存活機率分別為67%、42%及24%;而沒有者則為56%、44%及37%。

  總之,癌症資料庫蘊藏豐富且大量的資訊,只要是具有臨床上意義的議題,研究者都可以在此試著找到答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