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以社區篩檢合作研究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預測模式

以社區篩檢合作研究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預測模式

醫務管理學系碩二劉品崧

邱月暇助理教授 審閱

肝臟是人體中最沉默的器官,在惡性病灶發展的過程中常令人難以察覺,肝癌在我國也長年位居於國人十大癌症,但隨著 B 型肝炎疫苗及抗病毒藥物開發,病毒性肝炎影響性逐步降低。近年探討肝臟疾病的文獻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研究隨著代謝症候群盛行而受關注,相對於過往所知「飲酒傷肝」的概念與酒精性肝炎疾病之外,這些不具有飲酒習慣族群到底為什麼也會產生脂肪肝的病變,近而影響肝功能及肝硬化,甚至肝癌發生。然而脂肪肝病變若要進行精確性的診斷與探討,僅有目前臨床上的黃金標準(Golden standard)肝臟切片(Biopsy),其高度侵入性及風險以致難應用於一般族群,甚至難以作為篩檢工具。

學生在本系邱月暇助理教授之指導下,與彰化縣衛生局、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共同合作,獲得長庚醫院研究計畫補助,以彰化縣社區整合式篩檢資料庫為基礎進行社區民眾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學分析,進一步利用現有生理及生化指標作為預測因子,以該適切預測模型評估民眾具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進一步作為預防性介入根據,以降低罹患進展性肝疾危險。

彰化縣衛生局自 2005 年開始結合慢性病及癌症篩檢進行整合式篩檢,本次研究以 2008-2014 年間 1 萬名參與者資料進行探討,根據臨床醫師使用腹部超音波(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US)診斷結果,收案對象當中有 41.3% 偵測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又分為輕度脂肪肝(27.5%)、中度脂肪肝(12.7%)以及嚴重脂肪肝(1.1%)。利用迴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肝功能指數 GOT 及 GPT 異常、尿酸過高以及具有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都是 NAFLD 的高風險相關因子;因此利用這些因子迴歸係數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分數,可偵測高危險族群以作為社區衛教介入對象,以提高基層衛教育效率。

本次研究初步結果獲得第 25 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學術研討會2016 25th APASL接受投稿,並於今年 2 23 日前往日本東京研討會進行海報發表,評審委員對於本次研究之產學合作背景、大樣本社區資料庫及分析結果感到驚艷,現場也與學生進行臨床學理及未來政策應用之討論。本研究團隊未來仍將從成本效益分析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以生化檢驗數據建立危險分數計算模式,並與過去他國研究之非侵入性預測模型進行比較,以提供公共衛生實務上的建議與參考。

▲劉品崧同學(右)與評審教授
於海報前合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