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生物研究中心-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醫學院解剖科 李蕙芸副教授
基礎生物研究是治療的開始~ 沙克博士 ( Jonas Salk, 1915~1995 )
我於去年七月再度回到位於加州聖地牙哥北方拉荷雅 ( La Jolla ) 的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 ,進行為期一年的休假研究。〝La Jolla〞字面上是西班牙文中〝珠寶〞的意思,那麼將 Salk Institute 比喻為珠寶中最沉穩內斂,卻大放光采的那一顆就再適合不過了。
細說從頭
沙克博士於1955年將沙克疫苗公諸於世後,有感於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在1958年開始構想在適合的地點建立生物研究中心,探討細胞生物現象、胚胎發育、神經科學、生物設計等基礎生命原理。他希望能夠實現科學家在合作的環境中彼此鼓勵,並得以將研究成果造福人群。在當時無數小兒痲痺病患中,包括了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市長戴爾 ( Charles Dail ) ,他深刻體認基礎生物研究的重要,並獲得市民同意,提供位於北邊海岸旁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對面 ) 70英畝的土地做為預定地,極力邀請沙克博士於該地建立研究中心。在多個候選的城市中,他於1960年決定在濱臨太平洋海岸的 La Jolla 實踐他的夢想。同時在美國小兒痲痺國家基金會 ( March of Dimes ) 的經費支持下,順利地在1967年興建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傑出的科學研究
由於 Salk Institute 是純研究機構,因此組織架構與一般大學不同。由三十人組成的董事會專門審查機構的運作,董事均為著名的非營利事業機構之領導人,主要規劃在研究及新發現的遠景,更負責向民間籌款的重責大任 ( 對此他們的確是高手 ) ;另有經過所有教授共同推選產生的六人學術委員會,負責評核學術表現及教授的聘任與升等 。教授主持的研究室為機構內部的研究基本單位 ( 由草創時期的五個至現在的二十四個研究室 ) ,不分系所,以研究主題為名,研究室的規模則以主持人研究計畫多寡而定。除了總主持人之外,許多實驗室另有多名共同主持人,成員多達數十人的研究室比比皆是。相較於其他的研究機構,這裡的博士後研究員或訪問學者有極大的比例來自歐洲及亞洲,而亞洲中又以日本人佔多數,來自台灣的研究人員約六至七人。另外,這裡的教授大多為加大聖地牙哥分校之合聘教授,所以也常見研究生穿梭於此。目前這裡研究室的方向大致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神經科學及分子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多為世界之翹楚。Salk Institute 出色的教授群中,有許多國家科學院院士,並有五位曾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們是發現核酸結構的克里克 ( Francis Crick,1916 ~ 2004 ) 、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交互作用的杜貝可 ( Renato Dulbecco ) 、闡明遺傳密碼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用的霍利 ( Rebert Holley ) 、發現大腦分泌的多胜太類激素的紀勒門 ( Roger Guillem-in ) 以及對器官發育和細胞凋亡的遺傳調控機制有重要貢獻的布倫納 ( Sydney Brenner ) 。所以,在這裡與諾貝爾獎得主擦身而過不是件稀奇的事。曾在此受訓的研究員 ,有六位在日後也得到此項殊榮。另外,大家所熟知的杭特 ( Tony Hunter ) 、伊文思 ( Ronald Evans ) 、史蒂芬 ( Charles Stevens ) 和維爾 ( Wylie Vale ) 等人,都是研究中心內的傑出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對當今生物科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Salk Institute 成功的因素,就是秉持著提供一流的研究環境,做出一流的實驗成果的理念。其上乘的周邊設備是一般大學無法比擬的,只要是為了研究所需,這裡的行政及技術部門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支援。在此除了對教授極為禮遇之外,對所有研究人員及機構內的員工所提供的照顧及福利也是許多人所羨慕的。
獨特的藝術建築
沙克博士於1959年秉持著對科學的狂熱及藝術的依戀 ( 夫人是畫家 ) ,告訴當時的建築泰斗康 ( Louis Kahn,1901~1974 ) ,他計劃在濱臨太平洋的南加州海岸旁設計一座能吸引畢卡索 ( 1881 ~ 1973 ) 來參觀的建築。康欣然地接受了沙克博士的挑戰。康有一套哲學風格,他的許多設計根源於羅馬帝國的綜合幾何形體基礎,出入於古典紀念性與尖銳立體派的創作之間,他的作品經常會使人產生催眠式的感動。他與沙克構築的 Salk Institute 主要是一個開放式的中庭所分開的 2座鏡像六層建築物,在中庭的正中央為一條一英呎寬的小渠道─生命之流 ( stream of life ) ,視覺上直接注入浩瀚的太平洋,給人一種生生不息的感受,這是所有來此訪客印象中最為驚奇與深刻的一幕。這六層建築物看似單調,但卻蘊含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玄機。兩棟六層建築物包括了三層的實驗室及穿插其中的另外三層管線間及儲藏室。其中第一、二層位於地下室,在地面以上實驗室的樓層另有單獨的書房平行排列向中庭突出,朝西面對著太平洋。每當陽光普照之際,角度鋒利的層層倒影和前方一望無垠的海洋相互輝映,令人讚嘆不已!難怪來此的訪客有許多是對建築藝術嚮往的觀光客及修習藝術的學生。此棟建築已被列為聖市的文化資產。
時間回到1992年,本人來此進行博士後研究前,剛欣賞了李察吉爾主演的”伴我情深” ( Mr. Jones ) ,電影結束後,我在字幕上才發現影片中飾演精神病患的李察吉爾,就是在以沙克中心為場景的地點進行治療,當時我對這棟建築物充滿了好奇與驚訝。直到我身歷其境,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外觀沒有任何標示,只有粗曠的水泥外牆,並穿插著一扇扇原始的柚木門窗板,以鉛/鋼為材質的欄杆及讓自然光線放肆穿透的大片玻璃的獨特建築。其實這些設計都出自沙克博士的奇想。康曾親自前往羅馬去發現如何調配特製的石灰及防水特質之建築材料,目的是希望藉由這些特殊的建材,可以讓建築物的外觀持久,並減少經常性的維修。去年夏天沙克中心慶祝成立40週年,事實證明它在歲月的流逝與季節的變換中,外觀絲毫未受影響。
燦爛的陽光、溫暖的海風,五彩繽紛的滑翔翼點綴太平洋的海天一線,這些舒暢與奢侈在這裡毫不吝嗇的供應,而此刻下一個實驗構想正在蘊釀中,難怪”Thank you, Dr. Salk”是在這最常見到的的標語,他曾說”希望是建立在那些願意將夢想實踐的人的想像及勇氣上”。
行筆至此有人提醒我該到外面享受陽光了……
二零零六年一月於神經細胞結構與功能研究室/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 此三圖為沙克生物研究中心之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