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奧妙與研究點滴
血小板的奧妙與研究點滴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 曾慶平 教授
血小板自 100 年前首次在文獻中被描述為「血液中的灰塵 (dust of the blood)」以來,一直被認為在止血及血栓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血小板的性質相當獨特。它是最小的一種血球,但卻是由骨髓中最大的巨核細胞 (megakaryocyte) 進行細胞質裂解而成。一個巨核細胞的細胞質先形成絲狀的前驅血小板 (pro-platelet),然後再裂解成 4000-5000 個血小板。嚴格來說血小板並不算是一種細胞,血小板不具有細胞核與 DNA、僅有少量的 RNA。因為血小板無法做培養,也無法直接對血小板做 DNA 轉殖,要探討基因的表現及其功能常需要從建立轉殖或基因剔除鼠開始,曠日廢時。在講求高 CP 值的台灣學術界,血小板的研究一直不是顯學。近年的研究顯示血小板功能的多樣性,與血液循環腫瘤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的存活、癌症的轉移、幹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免疫、及微生物感染等皆息息相關。血小板與多種疾病例如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肺栓塞、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及其他血栓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有關。基於血小板的獨特性質及與多種疾病的關聯性,多年來我們對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及癌症轉移的機轉 上有深入的研究,希望能藉由血小板活化與運作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亞太血栓暨止血學會 (Asian-Pacific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是亞太地區在這個領域重要的區域性學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年會。今年 10 月 6 日至 10 月 9 日在台北舉行。多位歐美及日本的學者受邀參與這次的盛會。本實驗室生技系博士後研究員蔡蕙如博士及生醫所生技組李星瑩博士候選人在這次會議中分別就血小板活化的機轉及血小板對癌症轉移的影響發表口頭論文及壁報論文,也分別獲得該年會頒發的年輕學者研究獎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及最佳壁報論文獎 (The Best Poster Award),表現相當優異。
藉由這次會議的舉行,我在 10 月 6 日邀請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tony Brook University) 資深副校長 Kenneth Kaushansky 教授來長庚大學及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及癌症中心參訪。Kaushansky 教授除擔任該校健康科學領域的資深副校長,也擔任醫學院院長,並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特聘教授。他是第一位發現促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TPO) 的學者,在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生成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研究領域頗負盛名。Kaushansky 教授曾經擔任 Blood 期刊的主編 (1998-2002)、美國血液學會的理事長 (2007-2008)、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學會的理事長 (2004-2005)、及 the Wester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學會的理事長 (1998-1999),並擔任血液學教科書 Williams Hematology 的主編多年。來訪當天,Kaushansky 教授除了與實驗室的學生座談,指導學生的研究外,參觀了分醫中心的蛋白質體與基因體核心實驗室,瞭解其運作模式與研究主題。Kaushansky 教授並拜訪醫學院院長楊智偉教授及生醫所所長陳景宗教授,經由楊院長的介紹,瞭解雙方醫學院及校務的運作,相談甚歡。中午餐敘後,Kaushansky 教授前往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參訪,由血液科施麗雲教授、王博南主任及郭明宗醫師介紹長庚醫院的規模與相關業務,並陪同參觀長庚醫院癌症卓越研究中心癌症分子診斷檢驗室。另外也安排參觀醫學檢驗科的中央檢驗室。Kaushansky 教授對於長庚醫療體系及長庚大學在短短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即有這樣的規模與成就,給予高度的肯定。對於兩校的交流也表達歡迎之意。
在血小板發現後的 100 年,對於血小板的瞭解仍有限。在未來的 100 年,血小板的奧妙及其神秘面紗將會逐漸解開,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