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8.「實驗大學變形記系列演講」之三—大學作為一座「精神家園」的想像與實踐

 「實驗大學變形記系列演講」之三
大學作為一座精神家園的想像與實踐

工業設計學系 林美玲博士後研究員

本場演講於2022/05/05 ()在深耕講堂舉行,邀請了林美玲博士(曠野藝類大學創辦人)擔任主講。林美玲博士同時亦為 2030 國家教育研究院柔性課綱系統圖像總計畫共同主持人與實驗高教理想原型設計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林博士長年投注心力於跨領域教學研究、反思批判與教學實踐,奉行以實務教學履踐教育人類學圖像,務求知行合一。

林博士在本場演講的開頭懇切詢問在座的大多數的醫學院與電機學系的學生:「你們為什麼要為知識而努力?」並且引述二戰期間德國集中營的生還者,一位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沉痛的叩問:「我的眼睛目睹了一切:毒氣室,是由有學問的工程師建造的,兒童,是被受過教育的醫師毒害的,因此我對教育產生懷疑。我的請求是:幫助你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當人所受的專業訓練,去除對生命對整體世界的關懷,也無法與內在心靈的真善美共生,只是作為一專業工具人或僅是科學的附庸、文化的碎片,我們不得不說世界的真實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知識訓練造成人性的扭曲。

講者認為教育的本質存在於師生共美的歷程,但當代的教育環境亦讓人深刻體認到:「眼前的新世代,人事物瞬息共變互生也可能共同墜落,以雷電、煙花、飛沙形容也不為過」,故學習者與教育者需要一起直面「教育或教育者的不穩定性」,回應「人類生命之混沌與成長」,在「愉快與不愉快的情感間」獲致洞察與自由,就在這樣萬千變化的暗室之中,如何能在高等教育階段,及時協助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學子轉識成智?

本場通過講者個人的教育哲學思辨與田野實踐,列舉了她 2018 年夏天如何帶領幾位準大學生在花蓮共同創建「遺忘事務所」藝術創作展覽,並將 25 年的老牆改頭換面以黑白油彩繪上 21 位世界哲學家、藝術家與文學家成為如今花蓮的十大景點「哲學之牆」,通過一連串教師為策展人的自發性教育美學行動,隨後於 2018 秋天就獨立創辦了「曠野藝類大學」,講者不但分享高等教育美學的理念實踐以及種種可能性,包含疫情期間藝類大學的線上課程也能充滿創造性與啟發性的上課方式,她謙卑地提及曠野藝類大學以藝術、文學、哲學、詩學為主要陶養課程,旨在補充高等教育的未竟之路,並非要取代現行大學教育的所有功能,教育曠野只是真實踏入了實驗高教的創造性理想中,成立數年來接納了一批批進入大學裡求學或即將進入大學的準青年們,鼓舞青年學子能懷抱對文明世界發展的好奇、對開啟深度的藝類學習有所渴望、也嘗試通過藝術表達參與社會的改善。林博士提及 2019 年藝類大學的師生不但遠赴法國進行創作旅行,更間接以捐贈自行創作的文具等促進了屏東弱勢學童與緬甸偏鄉學童學習的熱情與渴望,藝類大學確實是高等教育的變形記,也造就了一段又一段師生共渡的英雄旅程。

2021 年曠野藝類大學從台北木柵搬遷進駐花蓮吉安鄉野,結合澳洲昆士蘭大學生態系的學生展開了一個學期的「吉安地方生態踏查,轉換為吉安美學的文史研究」,藝類大學不但與世界主義強調多重移動的教育美學理論緊密印證,更鼓勵學生復位思考,針對自己的土地表達關懷與創造的實踐,在其教育哲學裡搭載了深刻的內省特質,SDGs 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都是未來青年可以在真實世界展開行動後獲致的成熟與喜悅。

林博士在一連串哲學思辨與實踐的旅程中,再度提醒學生們經過層層剝落與奮力再生的教育試煉,若要協助即將成年的孩子成為文明或自明的燈火,她認為有需要習得「審美的判斷力」、發展「心靈的能力」並給予「藝術的慰藉」。大學生進入大學四年後,能具備這些能力嗎?他們能召喚出自利利人的幸福、夢想、生命力與價值感嗎?他們能活得美(好)嗎?她最後贈予在場的師生一段話:「生命無法塑造人,是人雕刻了生命。」

林美玲博士針對「曠野藝類大學」說明歷年課程的理念與實踐
林美玲博士針對「曠野藝類大學」說明歷年課程的理念與實踐
曠野藝類大學緣起的前身:「遺忘事務所」
曠野藝類大學緣起的前身:「遺忘事務所」
曠野藝類大學「法國學年」師生創作聯展
曠野藝類大學「法國學年」師生創作聯展
曠野藝類大學「法國學年」期末論文口試圓滿
曠野藝類大學「法國學年」期末論文口試圓滿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