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淺談肌少症與惡病質


淺談肌少症與惡病質

藥理學科 賴國筑副教授

肌少症簡介

肌肉質量減少合併功能下降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為衰老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並已被證實與壽命長度相關。1998 Baumgartner 等學者定義肌少症為骨骼肌指數低於年輕族群的 2 個標準差(骨骼肌指數為四肢肌肉量除以身高平方)。原發性肌少症發生原因包括肌肉及神經系統退化、全身炎症、氧化性壓力等多重因素,且與年齡有關。繼發性肌少症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關,其中以惡性腫瘤相關研究最多。

惡病質簡介

2011 Fearon 等學者將惡病質(Cachexia)定義須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 6 個月內體重減輕5%; (2)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 <20 kg/m2 患者,其體重減輕2% ; (3) 肌少症患者,體重減輕2%。除體重減輕外,惡病質臨床特徵尚包含低白蛋白、厭食、肌肉蛋白質分解增加、及發炎;其進展可分為惡病質前期,惡病質及頑固性惡病質。當進展至頑固性惡病質,患者三個月內的死亡率會大幅提升。發炎反應與惡病質具高度相關性,研究顯示介白素-6 (Interleukin-6,簡稱 IL-6)、介白素-1β (Interleukin-1β,簡稱 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簡稱 TNF-α) 等促炎細胞激素在該病發展過程中扮演核心作用,原因在於這些促炎細胞激素可直接調控肌肉蛋白水解和脂肪分解,或間接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對食慾和代謝的控制。此外,癌症患者中約 15%-50% 可能罹有肌少症,罹惡病質機率則有 25%-80%。除了癌症,惡病質也會發生於患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腎臟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等患者。

肌少症與惡病質治療方式與藥物研發

目前肌少症治療方式僅限於營養改善和運動;而癌症惡病質治療多以黃體素及類固醇類藥物以增加食慾及體重,但無法逆轉惡病質進展。肌少症與惡病質皆牽涉發炎反應,特別是 TNF-αIL-6,所以抗細胞激素常是肌少症或惡病質治療藥物研發方向。已有研究證實依那西普(Etanercept,機轉為抑制 TNF-α) 可預防小鼠自然老化過程中肌少症發生機率並延長存活率。此外,惡病質相關臨床試驗發現沙利竇邁(Thalidomide,機轉為抑制 IL-6 TNF-α) IL-1α 單株抗體 MABp1 有顯著的臨床效益。2020 年日本首次批准阿拉莫林(Anamorelin,機轉為調控飢餓素受體)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胃癌、胰腺癌和直腸癌惡病質。在中醫療法方面,複方六君子湯已被證實可以促進飢餓素分泌,在小鼠模型中改善癌症惡病質的厭食、肌肉流失、並增加存活率。這些研究顯示抗細胞激素藥物及調控飢餓素途徑可用以治療肌少症及惡病質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