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華文文學的離散與感性──李有成教授演講紀實

無標題文件

 

華文文學的離散與感性──李有成教授演講紀實

通識中心

   本校於「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計畫」下,設置「文化講座」系列演講,56日晚間舉行第15場文化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李有成所長蒞臨主講:「離散感性與華文文學」,並由通識中心英文科曾敏珍老師擔任主持人。

  李有成教授,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秘書組主任、李遠哲院長特別助理及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目前為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李教授專長在文學理論、文化研究、亞裔/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研究等領域。曾兩次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研究成果優等獎等獎項。著有《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文學的複音變奏》、《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在理論的年代》、《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等書,另有詩集《鳥及其他》、《時間》,散文集《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離散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即將出版。

  李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各國語系的文學創作,如英語語系、法語語系、西班牙語語系、葡萄牙語語系等,都有一項共通的特點,即源自於殖民主義。這些國家進入所屬殖民當地後,將語言留傳下來,當地人接受該國語言,並且從事文學創作,產生各種語系的文學,使得這些文學往往帶有殖民和後殖民辯證色彩,反映了十九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力量,在占據某一海外地區後,形成的語言霸權與結果。

  李教授特別以一位肯亞著名小說家 Ngũgĩ wa Thiong’o (恩古吉)為例。恩古吉最初以 James Thiong'o Ngugi 為名並且接受英文為創作載體,寫作《Petals Of Blood》、《A Grain of Wheat》等作品,後來因深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於是改回自己傳統的非洲名字,並以非洲語言創作出著名小說《Decolonising the Mind》。

  相較這些富有殖民色彩的文學作品,華語語系的文學創作並非源於華人海外佔有殖民地,反而是百年來華人海外移民的產物;其根源無關殖民主義,而是與華人的離散經驗密切相關。它是百年來中國及臺灣的移民者移居海外後,所創作的大量華文文學作品,因此,華語語系文學可謂是真正的離散文學。

  李教授引用史書美〈全球的文學,認可的機制〉表示,華語語系文學與中國文學不同,它是來自中國本土以外、於世界各地以華文寫作的華語作家所創作的文學。然而,在中國本土之外發表的華文文學,因歸屬不明,往往被漠視、邊陲化,亟需加以重視。然而,以「華語語系文學」這個新詞與中國文學現況相互抗衡,又可能與政治、國家認同等等因素環環相扣,因此,近年來文學界提出以「離散文學」為其命名,因為「離散」不僅是散居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的共同經驗,同時也是這些作家思考的立足點,他們一方面與移居國的文化與現實對話,另一方面則必須面對自身族群或家國的文化與現實。

  李教授並表示,臺灣社會風氣自由,能夠接納各種類型的文學創作,因此非常適合扮演離散文學傳播者的角色,李教授也推薦許多優秀的離散文學作家,諸如李永平、黃錦樹、鍾怡雯等,甚至大陸旅美作家哈金、華裔美籍作家林玉玲以及高行健等文學家的作品,同學都可以嘗試涉獵,體會其文章的情感。

  主持人曾敏珍老師於總結時亦勉勵在座同學,文學的魅力在於它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好的文學作品,讀者在不同時間階段閱讀,能獲得不同的體會。同學們可以在廣博的文學領域裡,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文學作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李有成所長蒞校演說

▲通識中心英文科曾敏珍老師擔任主持人

講座現場一隅

▲講座現場一隅

瀏覽數: